策略教学中的“着力点”作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创造性地将解决问题的一些典型方法编排在一起,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是让学生在集中训练下对这部分题型比较熟悉,能够熟练地“对号入座”,而是应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运用策略的优势,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上升到数学思想层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中国论文
抓“衔接点”,构建清晰概念
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并非一张白纸,生活和过往的数学学习给他们留下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只是这些基础比较稚嫩,尚处于懵懵懂懂之间。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从这个基础出发,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清晰和深化,让他们的学习更有指向性。
例如“替换的策略”教学,学生之前已经对等量代换建立起一定的概念,比如在等式的基本性质学习中,学生就能从天平的实物图中感知到替换的模型,他们对“曹冲称象”的故事也相当熟悉,并且不少学生能够感知到称象的原理――大象与石块的质量相等,所以这些就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形成策略的知识原点。教学中,笔者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将一大瓶果汁(1200毫升)装入1个大杯子和6个小杯子中,正好装满,求大杯子和小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学生在理解题意后满心狐疑,他们发现7个杯子的容量显然是不等的,所以不能够用1200除以7来解决,那么该怎么办呢?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形成共识:需要增加一个条件。我让学生自己来给问题添加一个条件,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大杯子的容量是小杯子的两倍或者三倍”这样的倍数关系,也有学生提出可以知道“大杯子的容量比小杯子多多少”的条件,在列出这样的两种条件之后,我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条件,学生回答只要知道大杯子和小杯子的容量关系我们就可以将这样两种杯子转化为一种,原来的两个未知数就变成了一个。
应该说,案例中的情境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从情境中感知到需要将两个未知数通过一个桥梁联系起来,替换成一个未知数的必要性,这样的需求将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联系起来,让他们能够更自然地体验策略,能够将基础和模型衔接起来。
抓“生长点”,促进策略内化
策略教学着重的不是强化而是领悟,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在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方法策略的时候,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机会和探索时间,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深入骨髓地掌握策略的数学本质。在运用策略的时候,学生不仅应当有清晰的思路,知晓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而且还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一一列举的策略”教学,我提供这样一个问题给学生:小涵给国外的朋友邮寄圣诞节贺卡,邮资为4元,他想用2角和5角的邮票来凑满邮费,可以有哪些邮寄方案,各需要邮票多少张?学生很快计算出只用一种邮票的情形,那么,如果两种邮票都用该怎么办呢,学生想到了凑的方法,我给了他们独立尝试的时间,然后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题过程,交流中学生有了很多收获:有些学生是从2角的邮票要几张开始考虑的,在交流中他们发现还有同学是从5角的邮票开始考虑的,并且“凑”的过程明显比自己简单;有的同学从5角开始考虑的时候并不是像平常那般从一张开始到两张三张,而是只考虑了双数,交流其原因,学生说明总价是4元,如果5角的邮票是单数,那么另外用2角的邮票不可能凑出单数来,所以不需要考虑5角邮票的单数情形。经历自己尝试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后,学生对列举的方法一定有深刻认识,他们能根据情况自主设计列举的入手点,能独立完成列举的过程。这样的自主学习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深化了认识,促进了策略的内化。
抓“制高点”,提升感悟程度
苏教版教材将策略的学习安排在高年级,因为这时候的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数学基础,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并且能提炼出一些东西,体验到掩藏其后的一些数学思想。所以在策略教学的时候,我们还应当引领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让他们能结合学习内容将零散的知识聚拢起来,使朦胧的体会清晰起来,占据学习的“制高点”。
例如“转化的策略”教学,我们让学生经历一些巧妙的转化之后,学生发现不管是图形间的变换还是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都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隐性的问题表面化,由此学生感知到转化的策略的重要性,从而有转化思想的萌芽。这时候,教师再话题一转,告诉学生我们在小学阶段早已经应用过多次这样的策略来帮助解决问题,学生的兴趣点立即集中起来,他们会做出基于自身经历基础之上的反思,然后全班学生集思广益,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等知识堆积起来,学生就能通过转化的线索将诸多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同时感受到转化应用范围之广,作用之大,从而促使他们对于转化思想的感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策略教学中,教师绝不能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不是用单调的强化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的全程,抓住教学中的关键节点来发力,让学生学得深刻与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常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