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近视12000度冲上热搜网友刷新了 [复制链接]

1#

近日一则

“近视度是种什么体验”上了热搜

一位博主

分享了自己碰到的患者

并晒出了患者所佩戴的眼镜

因为度数太高

网友都被惊讶到了

该话题的讨论数也冲到1.7万

网友讨论

//近视度真的存在吗?//

医院高度近视专科医生傅映晖表示:“从理论上来说,近视度是存在的,一般来说这种视力会伴随着其他疾病。”她说,在门诊中近视三四千度的也并不罕见。

一般来说,近视超过度就算高度近视了,近视超过度属于超高度近视。多度的近视是无法常规通过电脑自动验光仪验出来的,需要医生根据眼轴换算加上经验来验光。

比如说,正常人的眼轴长度在22-24mm之间,而超高度近视的人眼轴长度超过了26mm,甚至达到36mm。“眼轴越长,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概率越高,甚至会出现裂孔、脱落等情况。”

//

近视与遗传和环境有关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度数增加的直接行为

//

医生说,高度近视和超高度近视,和遗传、环境有关。“当你在看这条热搜的时候,手机屏幕后的你是不是也是高度近视呢?”医生说,这个时代,近视不再是新闻。

近视的人群,已经不分职业、不分年龄段了。“以前说老师、会计近视的比较多。现在所有行业都多,连我们医生都有很多近视的。”医生说,当他们进入学校进行检查时,有的小学六年级近视的人数超过了50%,而一些中学的近视率则更高。

在门诊中,医生碰到过三岁娃娃近视达到多度的,这种是遗传基因决定的;也有七八岁的小学生近视已经有七八百度了,这就是“用手机和平板电脑陪伴孩子”的后果。

孩子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大自然。“有研究证明,自然光线的变化是对眼睛有好处的。所以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尽量跑去室外,即使是课间10分钟,也可以去外面晒晒太阳,在自然光亮下放松眼睛。”

每每碰到小朋友就医,医生就会很郁闷。“现在近视率这么高,和智能手机脱不了关系。”十年前,智能手机没那么普遍,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没有那么多人近视,甚至是高度近视。这些年,近视的人越来越多。

当代的人,手机不离手。地铁里、会场上,甚至走着路、骑着车,都有人一定要盯着手机屏幕。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导致近视度数增加的直接行为。医生说,大部分人成年了,近视度数就会稳定下来,一般来说不会增加。但是如今在临床中也有成年人近视度数增加的情况,而且越来越多。

她就碰到过。一位30多岁的男子眼睛一直很好,从来不近视。辞职待业期间,成天窝在家里刷手机,后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已经有度的近视了。

//

对于视力的变化

不能掉以轻心

//

“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别以为佩戴合适的眼镜就万事大吉。越是高度近视的人,就越容易发生眼部病变。”医生介绍,比如白内障,一般人高发在七八十岁,高度近视的人可能不到60岁就会患上白内障。

除了正确用眼之外,医生建议,就像定期体检一样,有高度近视的人也需要定期给眼睛体检,尤其是眼底(视网膜)的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视网膜变性、裂孔等等),以避免发生更严重的病变。这种定期检查建议每年要进行一次。

网友也纷纷表示

要爱护眼睛

早发现早治疗

同样适用于眼睛

//

近视会带来哪些可怕的并发症

//

1、白内障

由于近视眼眼内营养代谢异常,可能会引起晶状体囊膜通透性的改变,继而导致晶状体营养障碍而变混浊,产生并发性白内障。

2、眼底出血

近视眼眼部血液供应较差,容易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新生血管的管壁很薄,极易发生破裂而导致眼底出血。

3、视网膜裂孔及脱离

由于近视眼眼轴变长以及营养代谢异常,使视网膜周边部易发生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等。变性区视网膜很薄,容易造成裂孔;而且由于玻璃体液化,容易牵拉视网膜而造成脱离,严重会造成失明。

4、玻璃体混浊

眼轴拉长以后视网膜会变薄,会出现比较常见的飞蚊症(飞蚊症是指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当背景明亮时更明显,还可能伴有闪光感),医学上称为玻璃体混浊。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近视的并发症并不是“高度近视”的专利,高度近视只是会增加并发症的几率。

//

如何预防近视?

//

1、增加户外运动

坚持每天1-2小时的日间户外活动,预防近视的同时还可以强身健体。

2、避免持续近距离用眼

连续用眼30-40分钟后,要休息5-10分钟,眺望远处,放松睫状肌;同时要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不要过近看书、看手机等。

3、保证饮食均衡,睡眠充足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零食,少喝饮料。

小学生应当保证每天9-10小时的睡眠,中学生也要保证每天8-9小时的睡眠时间,不仅可以预防近视,对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更是有很大的好处。

4、定期检查视力

出医院就诊。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视力达不到1.0,可能是由于儿童的视觉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家长不必过度紧张,医院眼科定期检查。

看完这条新闻

赶紧让眼睛休息一下吧~

来源:人民日报、钱江晚报、科普中国、网友评论

编辑:斯卫琪、苏惠琳(实习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