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西藏网」
眼科专家朱思泉教授在笔记本上曾这样写道:“胆大从来都不是乱来的结果,而是基于科学依据的事实。唯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令自己的人生道路得以不断精进。”
提到自己跟眼科的结缘,朱思泉坦言:“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不会想太多,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是一块砖,祖国需要我到哪儿,我就去哪儿,没二话。’”
在这样的人生态度下,朱思泉在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完成了本科学业,年,获得中山医科大学眼科学硕士学位,年,又拿到了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博士学位。
年至年就职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眼科,年从中山大学人才引进到首都医科医院任白内障中心主任、首席临床专家。现为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医院首席专家、眼科中心主任,北京茗视光眼科晶体植入手术专家。
创新之举源于对待问题不搁置
年,朱思泉与他人合作的《高分子分散与高分子稳定液晶共存体系的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课题研究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介绍了这一科研成果的两个创新亮点:
一是人们在看东西的时候,运用物理原理完成衍射和折射,这样一来它就会丢失光线,导致眩光和对比敏感度下降。现在利用物理的原理,那么丢失了光线的对比度之后,对视神经、视网膜、黄斑疾病的患者不能用多焦点人工晶体;改良以后,通过分子间的重排,令晶体自然开源看近的功能,使得这类患者同样可以享受不戴眼镜高质量的生活。
二是戴着老花镜看字的时候要把它取下,当又近视又老花,戴着近视镜再看字时,要换戴老花镜才行。针对这一情况,在眼镜架上增加了磁场设计。人们要看近处的时候,只需调一下,磁场加大就能看近了,这样便做到了磁力控制的收放自如。此外,还有温控、光控、电控等,会依据实际环境自主选择调控模式。
朱思泉认为,我们不能只看白内障,只看眼底,而是无论哪个问题都应该有所了解、涉猎才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的本源。
朱思泉将医生与设备的关系看成一种“命运共同体”。在他看来,这就好比刀枪剑戟之于武术运动员,这些武器的好坏与否跟人并没有多大关系,尽管人是起主导作用的。比如你打拳打得很厉害,空手也能打赢我。可是,我拿刀你还能打赢我吗?显然不能。基于此,设备就是帮助医生完成“战斗”且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反过来讲,没有好的装备,看都看不清楚,怎么可能给你做得好白内障、老花眼手术呢?所以,设备是确保手术达到预期的最佳保证。
中西并重多学科协同
朱思泉既是一位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也是一位身体力行者。他认为,眼科应该中西医结合,因为西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慢性葡萄膜炎、慢性视神经炎等病症是无济于事的,这就为中医药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一思路引领下,他在材料学、遗传学、计算机、精密仪器、基因序列、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门学科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涉猎。
《高分子分散与高分子稳定液晶共存体系的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项目的成功应用即是多学科协同的有力例证。其创立了高分子分散和高分子稳定液晶共存(PD&SLC)新体系,开发出其规模化加工技术,突破了现有高分子分散液晶(PDLC)和高分子稳定液晶(PSLC)体系无法兼具优异电—光(或热—光)与力学性能的技术瓶颈。基于该体系,开发出系列高性能液晶和调光膜产品。(文/申嘉巍)
专家简介
朱思泉教授,医学博士,中共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终评委,医院白内障中心主任,现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医院首席专家、眼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导师,北京茗视光眼科手术专家。同时,还担任成都中医院常务副院长(兼职),“华佗工程”眼科项目部首席专家,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其研究领域方向及特长:先天性白内障遗传基础及发病机制研究、智能微创白内障手术系统研究、适合人眼的功能性人工晶体材料研究、失重状态下视功能的损伤与机制研究、复杂类型白内障手术体系的建立。他独创了生理性近视眼矫正手术合老花眼分类及手术体系,率先开展了矫正老花、生理性近视矫正等一系列新技术并提出了相应的手术指征,达到%的临床效果。作为国内首次成功施行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专家,截至目前,已完成白内障手术36万例之多。
先后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1项等重大科研项目。
陆续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主编《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学》、《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集锦》,《白内障朱思泉观点》3部。
(责编:李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