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生活结构的改变,导致脾胃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通病。很多医生都前仆后继的研究脾胃病,其中有一位中医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指导,对脾胃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见解。
前人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而他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强调“胃气和降”是胃主要的生理特征。他认为胃是水谷之海,其功能就是“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如果胃气降,那么五脏就能安定,血脉就能和利,精神焕发,身体健康。
而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出现胃病,就是现在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胃失和降,从而导致胃病。他认为治疗脾胃成为,就需要疏通生理机能,使气血通畅,梳理淤堵,消除郁滞,上下气机通畅,则脾胃升降有许,阴阳寒热调和,则胃病消,身体就会更健康!
他通过几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对脾胃病的辩证论治提出了“气血论”、“虚实论”和“通降论”学术观点,在原有中医学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了脾胃病论治理论。而在治疗温热病,他提出的学术观点是“辨治方法”。
这位中医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无论是他的学术思想,还是他的医术和医学著作,给后人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建华。董建华年12月17日出生,是上海人,于年1月26日离世,享年83岁。
董建华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外祖父和曾祖父都是有名的中医,外祖父是一个秀才,是一位儒医擅长治疗热病急症,而他的曾祖父善治眼部疾病,是一名眼科大夫。所以,董建华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他从小在私塾学习古文,为学习中医扎下了坚实的基础,17岁拜上海名医严二陵为医。严师是上海、江苏、浙江等一带的名医大家,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以及对疑难杂症也有独到之处。
董建华跟随严师身侧应诊,在一旁细心观察、揣摩、勤思考、勤请教,在学习方面非常刻苦,深得老师喜爱爱。
在闲暇之余,董建华还不忘了苦读医书,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内经》、《温病条辨》、《丹溪心法》、《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等各中医经典都是他手中的读物,不仅精读、苦读,还做摘录,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心得体会。如果遇到难点、或者不懂的,就会虚心请教师傅和师兄。
董建华在继承严师学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经过了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擅长治疗妇科、儿科、内科以及疑难杂症。治疗内科、妇科及儿科疑难重症,尤其在治疗脾胃病和热病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帮助祖国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建立了研究生培训制度。从年开始,先后招了24个研究生,其中11人攻读硕士,13人攻读博士。
董建华留下的医学著作也比较多,而且他还组织编写了高等教育教材,比如说《温病学讲义》和《伤寒论释义》等。还参加了统编教材的编写,比如说有《中医内科学》等。
《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董建华论脾胃病》一书,是董建华的学生根据董老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而编写的。其中包括了董建华学术思想,诊治胃脘痛的十个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等。如果你是中医从业者,或是中医爱好者,如果你对脾胃病感兴趣的话,不妨把这本书作为参考学习资料,或能让你受益匪浅。
董建华编写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这本书分为三册,详细介绍了现代名中医医案的精华,对大家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大家学习和参考。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