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防控近视我是赵小刀 [复制链接]

1#

近年来,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近视。随之而来的是专家们对近视防控的呼吁,且意见不一。如何做到有效的近视防控呢?循证医学告诉您,儿童近视防控科普到底应该怎么做。

近视防控,疑惑重重

普通眼镜和功能眼镜的争议

近视率居高不下,给眼镜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在各类眼镜中应该如何去选择呢?有人说普通眼镜对近视的发展是没有显著效果的。因为在所有近视防控领域的文章中,普通眼镜永远都是对照组,如阿托品跟普通眼镜的对照;角膜塑形镜、多焦镜、近视离焦镜跟普通眼镜的对照等。普通眼镜对近视的快速发展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正逐渐成为一个公认的理念。

近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且尚未解开的谜题。但是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和专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群的观察,对近视的探索正在取得进步。很多发现都是在最近十几年中,尤其在新一代的OCT检查可以观察到脉络膜的厚度之后,近视防控的研究手段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近视传言的辨别

这些传言,有的在医学界也没有统一的解答。在很多人看来:近视的防控充满怀疑,甚至是迷茫。其实不需要迷茫,要相信科学的力量,这里的科学就是循证医学。我们还需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技术在推陈出新,需要主动学习才能及时更新。

循证医学Vs传统医学

循证医学的对立面是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更多的是个案的累积和专家的经验。根据的是非实验性临床的经验,和一些理论推理来诊治病人。有的诊疗方法经过大量案例验证有效,但缺乏原理的解释,这种算是经验医学。还有一些没有经过大样本的试验验证,缺乏医学证据。

传统医学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一些个案,会有幸存者偏差或是样本量过小等局限。即使是医生的临床经验,也是由很多个案组成的。有的医生认为近视发展是由于不遵医嘱配镜导致,是因为他看到很多没戴镜结果近视发展的孩子,所以有这种临床感受。而有的孩子遵医嘱戴镜了,近视依然涨,家长就不再信任医生,转向视保店而不再找医生复查了,这样医生就看不到这种反向的反馈结果。所以,就产生了幸存者偏差的因素。

年的一篇研究足矫、欠矫与近视发展关系的Meta分析的文章,回顾了相关的SCI文献,最终结论是:就近视完全矫正、未矫正或矫正不足作为近视控制策略而言,证据是模棱两可的。有的研究认为戴镜更好,有的研究认为不戴镜近视发展更慢,但戴镜也好,不戴镜也罢,两者对近视发展的速度影响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只有±0.2D左右,而目前进展性近视的儿童,每年近视度平均增长约0.85~0.9D,也就是说,单纯戴镜或者不戴镜,都不能作为近视防控的有力手段。

近年来视力保健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是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生存空间呢?这可能是家长们用脚投票的结果,背后的真相值得深思……

专家意见是传统医学重要的参考,但它作为权威的象征,是不少商业机构断章取义的对象。

我们需要正视传统医学的局限性,避免被误导。

那什么是循证医学呢?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循证医学把证据分成了不同级别:

个案和专家意见在循证医学体系中是权重偏低的证据,最底层是动物试验和离体的细胞研究。高级别的证据是比较大的样本研究,权重最高的证据是双盲随机对照研究以及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汇总的Meta分析。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

与时俱进“睛”彩未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近视防控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验证据上。

二十年前近视发展主要是调节理论,后来被动物实验推翻了。然后是行觉剥夺、离焦诱导理论。

年,OCT一代技术的发展(原来OCT只能测视网膜,现在能测巩膜、脉络膜),让我们对脉络膜厚度的监测,成为了一个标准的方法。未来我们还将借助OCTA技术来监测脉络膜的血流。用脉络膜血流和厚度前瞻性的预判孩子近视发展的速度。

目前检查近视的方法是每三个月查眼轴,看之前的眼轴增长速度,来推测未来的发展速度,这是个相对滞后的指标。而OCTA技术未来可能会成为前瞻性的指标。对近视防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眼部捍卫者的我们,应当立足观点,实事求是。用文献解读的方式,以循证医学为指引,不断学习近视防控的新知识、新进展。

后面,我将跟大家一起进行文献复习,对目前各种近视防控的方法进行分析,帮助大家理清头绪,找准方向,防控方向没找对,不仅要花冤枉钱,还可能因为使用了不良的方法使近视隐匿增长,耽误了矫正和治疗的最佳时机。

近视是眼科最大的病种,

所有的眼科医生都需要看儿童近视。

这是眼科医生的职责,也是基本功。

让我们保持学习、与时俱进,

早日解开近视的谜题,

为孩子们早日远离近视困扰贡献一份力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