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中山大学生态学排名全国并列第一。在医学学科中,没有专门的眼科评估,如果有,我想中山大学的眼科应该是当仁不让的全国第一吧。我相信,是的。
中山大学眼科的发展壮大并为人所知,应当从年院系调整后组建的华南医学院眼科教研组算起。从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历程中一路走来,从年10月建医院至今,岁月已悄然过去了半个世纪。从我国第一间高等医院,到第一间集医疗、教学、科研、防盲治盲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眼科中心;从建院时仅有的五个病区,到医院、亚太眼科学会(APAO)永久总部所在地……五十年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敢为人先,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第一”。
到底有多少个第一,在这一期的“中大图志”,像我们展示的是21个“第一”。不容易!
中山大学眼科,无疑是中大的大骄傲。
1眼科发端
年10月,陈耀真、毛文书回到广东,受聘为岭南大学医学院眼科教授。此时岭大眼科只有两间诊室、两张病床,设备简陋不说,病人住院往往要向妇产科借用床位。医院眼科,医生仅杜念祖、陈莲爱、*玉珍、陈玉华四人,4张病床还附属于外科病房。直至年初,中医院将眼、耳鼻喉、皮肤三科合建为一个病区,成为当时广州第一个拥有15张眼科病床的病区。不久之后的院系调整中,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华南医学院,两家医学院的眼科也随之顺利合并成立眼科教研组;年,光华医学院眼科并入眼科教研组。
陈耀真、毛文书,对中大眼科发展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
2我国第一间高等医院
年10月,中医院终于宣告成立,这是我国第一间医院。“大眼科下各个专科的建立也可以在原来只有一个病区,建成各以一项专科为主、兼收其它眼病的多个病区。一专多能地培养医生,也有了最基本的病人保证。”这是多年后杜念祖教授医院的中肯评价。
3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眼科学教材
年起,陈耀真教授翻译了美国CharlesHenryMay所著的《梅氏眼科学》第20版,年由中华医学会出版。作为医学生和青年医生日常使用的重要教材,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眼科学教材。
4第一批眼科学研究生
医学院自年开始受中央委托培养研究生,建国后刚恢复研究生招考制度,门槛相当高。就是从此时开始,陈耀真教授招收并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眼科学研究生。这批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分别从事屈光学、临床青光眼和视觉电生物等专业的研究,后来更成为所学专业在全国学组的带头人,有的还在国际专业学会担任了亚洲和澳洲的学组领导人。
5堪称第一的防盲、治盲工作
医学的研究和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在服务社会、攘除病痛,在眼科学领域,则集中体现于防盲治盲工作上。从至年,医院共派出94支医疗队下乡、下厂,脚印遍及广东省8个地区、56个县、个公社。诊病人数达49万,开展内眼手术1.6万多例,外眼手术4.7万多例。
6第一次角膜病专业会议、第一个角膜专业学组
年,开风气之先的广州迎来了新纪元。是年12月,医院筹划的全国首次角膜病专业会议在广州举行,杜念祖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会议在广州人民大厦举行,共收到来自全国28省的论文篇,大会发言67篇,持续了整整六天。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性眼科专题会议,在带给眼科学界强烈震动的同时,会议还直接促成了国内首个角膜病专业学组的成立,杜念祖被一致推举为组长。
7我国第一例“玻切”手术
年,机缘巧合之下,医院收治了一位有望为国冲击奥运金牌的跳水运动员。该运动员的玻璃体内积血,必须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才能挽回一些视力。手术成功。这是我国展开的首例玻璃体切割手术,而中山医学院医院是我国最早拥有玻璃体切割器的单位,杜念祖也由此成为国内“玻切”手术第一人。
8我国第一家设在高等医学院校的眼科研究所
年,中山医学院眼科研究所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隶属于高等医学院校的眼科研究所。翌年6月14日,中山医学院向中央和广东省有关领导同志递交了《关于再次申请成立“中山眼科中心”的报告》。仅仅十几日之后,在聂荣臻、时任国务院总理以及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广东省委书记兼省长梁灵光等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山医学院中山眼科中心于6月28日正式宣告成立,下设医院、眼科研究所、防盲治盲办公室,成为我国第一间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防盲治盲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眼科中心。
9医院第一次访华
医院于年成立于美国休斯敦,是世界第一所非营利性飞机医院。年9月21日至10月8日,奥比斯飞机教学团应陈耀真教授和毛文书教授之邀首次访华,来自美、澳、西、新等国的眼科专家先后在机上作了40例手术示范、8次专题学术报告,参加此次学习交流活动的我国眼科工作者达人次。手术示教过程还经电视直播让国内的眼科学者有机会看到。当时,许多国内眼科工作者都没有见过示教中诸如眼底激光治疗等大部分手术。
10我国第一次国际眼科会议
年11月12日至14日,为庆祝医院成立20周年及陈耀真教授回国执教51周年,中山眼科中心主办的我国首次国际眼科会议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在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还是很难想象并付诸实践的。而由中山眼科中心在广州主办我国首次国际眼科会议,便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召开的较大规模的国际性会议,也是“一次把中山眼科中心推向世界的极好机会”。
11我国眼科学界第一位院士李绍珍
年11月,曾任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的李绍珍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山大学医科第一位、也是中国眼科学界第一位院士。李绍珍积极投身白内障手术的技术引进和创新,以提高白内障手术质量。她率先开展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首创用激光断线和综合控制法防治手术后角膜散光,改进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对于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李绍珍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最早掌握这种技术的专家,她将这种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学生和年轻医生推广。
12我国眼科学界第一位受聘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陈家祺
年,曾任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兼医院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的陈家祺教授荣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我国眼科学界第一位获聘该院的外籍院士。从事眼科临床和科研工作五十余年,陈家祺对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角膜病的诊治、角膜移植手术、眼表重建手术和复杂眼外伤防治等领域造诣极深。日常诊治中,他始终以患者为先,无论深更半夜还是节假日,角膜材料一到便立即为患者实施手术;根据每位患者的经济能力,他量身定做治疗方案,甚至免费帮患者做检测;面对诊室前的人头涌涌,陈家祺从不将病人拒之门外。
13我国眼科学界第一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年,中山眼科中心卓业鸿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激素性青光眼TIGR基因突变筛选、克隆与序列分析》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导师为葛坚教授。
卓业鸿本科就读于原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年,他与时任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的葛坚教授结缘并成为其第一位研究生,同时也成为我国少数早期开展基础研究的眼科临床医生之一。
14我国第一个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年,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建设眼科学等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中山大学,是我国第一个获批准建设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为葛坚教授,现任主任为刘奕志教授。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是中山眼科中心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至此,中山眼科中心真正完成了作为现代化眼科中心的完整构建,也真正确立了中山眼科中心在学界的地位。
15我国第一个获国家“计划”立项资助的眼科学项目
年,由时任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葛坚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我国重要神经致盲性眼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项目被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成为我国眼科学界首个获得国家“计划”立项资助的科研项目。
16我国第一次就LHON与mtDNA相关研究在国际顶尖杂志《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论文
年11月,中山眼科中心张清炯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课题组合作完成了有关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发病风险的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生命科学领域国际顶尖的《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TheAmericanJournalofHumanGenetics)上,并被《自然指数-中国》(NatureChina)列为年12月份的研究亮点。这是我国学者在有关LHON与mtDNA相关研究方面,首次在此类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
17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国际眼科研究大会(ICER)和亚太青光眼学术会议(AOGS)
年,中山眼科中心主办了两次眼科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9月24至29日,第18届国际眼科研究大会(InternationalCongressofEyeResearch,简称ICER)在京举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为三位组委会主席之一。
时隔两个多月,12月5日至7日,中山眼科中心又主办了全国青光眼学术会议(CGS)暨第七届亚太青光眼学术会议(AOGS),这是亚太青光眼学术会议第一次联合全国青光眼学术会议在中国大陆举行。
18医院为依托的科普教育基地
年6月6日,广东省眼科学科普教育基地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正式成立,这医院为依托的科普教育基地。
广东省眼科学科普基地依托中山眼科中心,将现有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动物训练实验室、科普画廊等资源整合,并为此专门设计制作了国内最大的13万倍放大的眼球模型。
19《自然》杂志第一次在中国大陆联合科研机构主办国际会议
年5月29日至31日,“年《自然》(Nature)杂志中国论坛”在广州举行。这是《自然》杂志正刊自年首次出版年以来,第一次在中国大陆联合科研机构——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国际会议。
《自然》杂志资深编辑MagdalenaSkipper博士表示,《自然》杂志选择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国际会议的联合机构,是因为其在国际上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及其丰富的临床资源,这将为国内外科学家进行合作与交流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宽广的平台。
20中国大陆眼科学者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第一次在《自然》发表研究成果
年7月2日,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中美研究团队联合攻关——干细胞治疗角膜疾病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这一研究主要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刘奕志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基因组医学研究所所长张康教授负责。这也是中国大陆眼科学者首次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在该杂志发表研究成果。
21第一个总部设于中国大陆的国际医学学术组织——亚太眼科学会(APAO)落户中山眼科中心
亚太眼科学会(Asia-PacificAcademyofOphthalmology,简称APAO)是由包括中华眼科学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眼科学会等19个成员国眼科专业学会组成的亚太区域性眼科专业组织,是世界最大的区域性学术组织。
年1月16日,印度海德拉巴,第28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开幕前夕,时任亚太眼科学会主席FrankMartin宣布了APAO总部竞投结果,APAO的永久会址和秘书处将于年搬迁至中国广州,落户在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区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他同时表示,这将令亚太眼科学会迎来一个跨越发展的新纪元。
APAO理事会选择中国广州作为永久会址的所在地,主要是考虑到申办单位的科研学术水平、国际化程度,以及所在城市的地理优势、国际运输网络及综合发展实力。“这不仅是对我国眼科学发展进步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眼科学国际化开放程度的肯定。”刘奕志教授如此评价。
来源:中大图志
策划/中山大学新闻中心、中山眼科中心
特别鸣谢/魏春福、司徒俊峰、杨宇平
责任编辑/刘嘉
文案/高菲、李颖、刘嘉
设计/杨磊、吴海婷
认识i中大
“i中大”寓意“爱中大”,是独立、客观(也很理性)的第三方平台,面向中大在校生和校友,提供最具独特视角的中大信息。
“i中大”:记录中大发展历程,为中大写史。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