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于卫东医师
年出生于山东一个医生家庭,年自山东中医学院毕业后,便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后来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担任院长助理。91年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医学院公共卫生硕士学位。此后分别获得美国加州针灸师执照和加拿大BC注册高级中医师执照,现为加拿大温哥华天泉中医整体保健中心主诊中医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铭记于心
于卫东医师父母都是当地知名的西医,父亲于明是放射科医生,母亲牛雁敏是内科医生。在他眼里,他们都是事业心强,医术好,颇受病人欢迎的医生。他回忆说母亲曾救过很多危重病人,有时候,为了抢救一些快死的病人,她会毫不犹豫地俯身吸出病人口里的痰。母亲的医德在病人中广为传播,于医师说自己小时候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提起母亲的名字,人们就会知道他是牛大夫的儿子,并热情地招待他。有时医院工作,帮父亲做事。儿时的经历使他自幼就对医生的职业有一种神圣和自豪的憧憬。
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于医师小时候就把家里的医学书籍当作了自己课外书,一放学回家就拿起来看,同时父母与病人打交道时的方法和用语也在无形当中被他熟稔于心。所有这些不经意的积累对他后来的临床和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年于医师考上山东中医学院,不到十六岁的他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在年毕业时于医师却是班上唯一在中医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在面对患者时就可以直接上手,无需同龄人那样还要经过一个摸索和适应的过程。看着他那娴熟且老练的问诊神态、表情以及动作等,你肯定难以相信他是一个年仅21岁,初出茅庐的医学院毕业生。
五年的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生活
于医师喜欢科研,尤其喜欢研究中医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医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医未来发展战略问题等。由于喜欢研究,他与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的最高机构)还结下了一段不解情缘。
5年他在北京中医研究院的中医古代文献研究班进修,原计划只进修一年的时间。在进修期间,他得到了王琦教授,马堪温教授和王致谱教授的精心指导。鉴于他在学术研究上的突出表现,任课老师把他推荐给院长做助理。机会难得,审核也不轻松。在专家组的层层考核下,于医师最后考察合格。所以,他被劳动人事部就直接调到了院长办公室。那年,他只有24岁。
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了五年,于医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88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于医师任课题组组长的“中医药学研究未来20年可能出现的突破口预测”取得了重大成功,该项研究后来在《健康报》和《人民日报》均有报道。“中医未来学的研究当时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学习,国家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于医师说,他以自己的研究为这个新学科的建立,向祖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该项研究中,于医师联系了中医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多名专家进行咨询,这段研究经历极大地开阔了于医师的学术思路,增长了见识,对中医药研究的未来趋势有了宏观上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让他在后来的临床研究工作中能够方向明确,左右逢源,几乎是“干什么,成什么”
在北京的5年,于医师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中国著名中医学家王琦教授的指导,在中医辨证理论,体质学说,内经,伤寒论,男科学等领域协助王教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王琦教授对中医事业的热爱,研究工作上“只争朝夕”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在对于医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琦教授对中医医理的哲学思辨和方法论,则成了于医师日后在中医临床工作中披荆斩棘的利剑。
在王琦教授的指导下,于医师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及《中医全息诊疗学》等著作。
在院长办公室的工作期间,于医师从各位院长身上学到了行*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从陈绍武院长那里,于医师学到了做事成功的关键是做人,事业是人性的外现,品德端正才能所向披靡。所谓天道无亲,唯德是辅。得道而多助。陈院长知识丰富,待人和蔼,思维敏捷,对中医事业的国际化有强烈的责任感,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前会长。从刘益清副院长那里,于医师则学到了行*决策和办事的能力。这些素质对于医师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现实生活中有两种医师,一种是医术高明,经验丰富,但理论却知之甚少,另一种是理论知识深厚,临床应用能力也很强的医师。至于两者谁优谁劣,优劣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区分?于医师对此有一个很理性的分析和总结,他说第一种医师做的只是经验的积累,做的只是补充和完善的工作,而后一种医师呢,因为站在了一个理论的高度和深度上,所以对医学往往能做出质的变革。于医师就是后一种医师。
诊治“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机缘
什么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呢?于医师介绍说这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退化性疾病。主要症状是夜盲,进行性视野狭窄(管状视野),视力减退,色觉缺陷,对光敏感,并最终导致完全失明。目前现代医学尚未有效疗法可以阻断其病程的发展及改善病人的视力,是医学界公认的不治之症。
但是从9年前开始,这个被医学界公认的不治之症已经不再是困扰人类的疾病之一,而于医师就是这个创造神话的人。多年的理论研究中他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在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及价值,因此在继承了古代中医诊治高风雀目的经验基础上,他吸收了近年来中医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方面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成果,再结合现代医学对该病研究的最新理论及思路,经过8年的探索,终于研制成功了“天泉中医视网膜再生技术”。这一技术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作为一名中医师,于医师与其他同行有着很大的不同。他说,一个人成功,必须具备一个“T”型的知识结构,其中“T”的上横代表广阔的知识面,下竖代表知识的深度。于医师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身体力行的,虽然他现在主要从事临床工作,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选出一两个领域进行重点研究,比如自9年在美国加州及加拿大行医期间,他就分别对肥胖病、糖尿病和顽固性失眠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到了99年,于医师开始把重点转移到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治上,说起这次转变,还与一位来诊所治疗肥胖症的患者有关。
有一天,于医师的诊所来了一位并不是很胖的患者来到诊所寻求减肥。像往常一样,于医师先对患者的身体做了一个全面的检查,检查后他很快发现这个患者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在肥胖而是在眼睛上。因为她同时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出于一位医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他建议患者先治疗眼睛,因为治好了眼睛比减肥更重要。再说,如果眼睛都看不到了,那么胖和瘦又有多大关系?
听于医师如此一说,患者这才倒出自己埋藏了一肚子的苦水,他说自己在加拿大和美国都看过了,但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告知她这是不治之症。对患者的心情,于医师表示理解。他决定帮助患者治好他的眼睛。于医师是心里有底的,因为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这个病的治疗上有可能的。于医师想起,当年在中医研究院工作期间,唐由之副院长就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有过深入的研究,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于医师就建议患者先试三个月,如果好转就继续治。如果没有改善,就再做减肥也不晚。患者同意了。
“然而当时怎么治,我也不知道。”于医师告诉笔者。的确如此。没有成功的病例可以借鉴。困难是存在的,但他没有害怕。在医学科研的领域中,他始终是一个拓荒者。通过查阅书籍,了解疾病的症状,于医师先给患者开了一个药方,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开始了第一个疗程的治疗。一个半月后,患者视力就有了很大改变,以前到了晚上就看不见任何东西的她,现在不仅能看棒球比赛,而且下楼梯也不用丈夫扶了。患者很高兴,她让自己的眼科医生做了一次检查,很快就欣喜地发现她的视野比原来开了8°。继续治疗三个月后,她开车已经不用别人帮忙了。三年后(年)再到眼科医生复诊,发现原来存在于眼底的色素斑块也消失了,这让眼科医生很惊讶“MyGod!Ican’tbelievewhatIsee!”这位眼科医生历史性地在她的病历上写下了“临床治愈”。
第一名患者治好后,她立刻把姐姐也介绍了过来,这一次于医师只用了一个星期就使病情有了很大改善。第三名患者从杉矶坐飞机赶来,她是由一位来诊所治腰疼病的病人介绍。治愈了这三名患者后,于医师的病人就越来越多。到年,一名来自于加拿大凯加里的失明患者TracyRawleigh被治了两年多后,视力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还在20年来第一次看到天上的星星。这位患者后来参加一个筹款晚会,中途接受了两名记者的采访,从此她视力恢复的故事就传了开来。年11月2日,加拿大几乎所有大小城市的主要英文报纸都同时转载了这篇文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病人慕名从加国各省及世界各地飞到温哥华找于医师诊治。现在,他已经治疗了10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这些病人有的来自于法国、德国、英国、希腊、荷兰的,也有的来自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伊朗,以及美国、墨西哥、巴西、伊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于医师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与以前的理论知识,不但治好了这类棘手的眼科疾病,而且这些病人中85%的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被病人赞誉为“Angleoflight”(光明的使者)。
海外华人名医于卫东:全球视网膜变性患者的光明使者文章转载自搜狐文章小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