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科专科医疗机构赛道“独孤求败”的爱尔眼科迎来了首份负增长的半年报。
图片来源:pixabay
8月25日晚间,爱尔眼科(.SZ)发布了年半年报,报告显示,上半年爱尔眼科实现营业收入41.64亿元,同比下降12.32%;净利润7.05亿元,同比下降3.57%。
这也是爱尔眼科上市10年以来首份出现负增长的半年报。
对于业绩下滑,爱尔眼科声称,主要是由于疫情对公司的主营业务造成了冲击。分季度来看,爱尔眼科的业绩正在回暖。第二季度爱尔眼科实现营收25.22亿,同比增长0.72%;净利润5.97亿,同比大增50.37%,净利润增速创上市以来新纪录。
对于业绩恢复具体情况,以及下半年医疗机构并购计划等问题,时代财经8月26日向爱尔眼科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受到业绩复苏的鼓舞,8月26日,爱尔眼科高开47.31元/股,随即一路高走,涨幅一度突破14%,截至下午收盘,报收49.98元/股,涨幅为7.83%。
图片来源:雪球
门诊手术量双双下降
在眼科连锁医疗机构这条赛道上,爱尔眼科像是一个孤独的“王者”。
年,医院开始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府资本退出,医疗机构所有制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个医院和诊所。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年,爱尔眼科创始人陈邦在长沙和沈阳同时筹建医院,爱尔眼科就此诞生。
年爱尔眼科成功上市,是创业板最早的28支股票之一,也是全国首家上市的医疗机构,截至目前,爱尔眼科仍然是全国唯一一家上市的眼科专科医疗连锁机构。
上市之初,爱尔眼科的发行市值不超过10亿元。截至今日收盘,爱尔眼科总市值已经达到.35亿元,增长20余倍。
爱尔眼科业绩表现也一直十分稳定。根据雪球数据,年-年,爱尔眼科的营收从6.06亿元增长至99.9亿元,净利润则从.94万元增长至19.79亿元,营收和净利润保持每年20%-50%的增长速度。
按照预期,今年爱尔眼科即将跨过百亿营收大关,但新冠疫情的爆发让爱尔眼科的业绩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
根据半年报,上半年爱尔眼科门诊量和手术量双双下降,门诊量为.11万人次,同比减少16.53%;手术量23.63万例,同比减少21.13%。
但从季度业绩来看,目前爱尔眼科正处于复苏阶段。第二季度爱尔眼科实现营收25.22亿,同比增长0.72%;实现净利润5.97亿,同比大增50.37%,净利润增速创十年来的新纪录。
规模优势难撼动
年中国眼科医疗市场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亿元,医院仍然占主导地位,爱尔眼科只占其中的9%。但在医院里,眼科是边缘科室,根据统计,医院眼科的年平均收入为0.2亿元,收益率为-7%。
从医院剥离、引入社会资本是儿科、眼科、口腔等边缘科室的发展方向。
上半年何氏眼科、普瑞眼科和华厦眼科等3家眼科专科连锁机构先后公布IPO计划。从业务构成来看,上述三家眼科机构业务主要集中在视光(配镜)、屈光(近视手术)、白内障手术,与爱尔眼科将直接竞争。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8月26日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医院拼的就是连锁(规模)和品牌。爱尔眼科在国内外都有连锁机构,国内连锁机构达到多家,国外也有多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时代财经统计爱尔眼科与其他三家眼科机构的业绩状况发现,无论是连锁规模和手术门诊量,爱尔眼科都有明显的优势。
截至年,爱尔眼科旗下已经拥有超过家眼科医疗机构,0余名眼科医生,年门诊量和手术量分别达到了万人次和60万例,超过上述三家眼科机构的总和。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招股书
快速并购存隐患?
不过,爱尔眼科的快速扩张依赖于大量并购医疗机构。
即使上半年业务受疫情影响,爱尔眼科也并未停止并购步伐。公开资料显示,今年4月-7月,爱尔眼科完成了一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通过并购重组收购了30家医院。
快速的并购让爱尔眼科累积了大量商誉,年爱尔眼科计提4.45亿元商誉减值。截至6月30日,爱尔眼科负债率达46.71%,累积商誉值为27.01亿元,占总资产的18.77%。
这意味着,医院的业绩表现不达预期,可能会造成商誉减值。
但在龚涛看来,爱尔眼科的并购模式在中国可行度非常高。“虽然属于重资产模式,医院的投资相比,医院的投入并不高。”
根据国元证券研报,医院里,医院所需的资金较少。体检、眼科、牙科、辅助生殖及医美等单体专科诊所的投资金额大多不超过万,医院医院投资,医院投资大多在亿元以上。
高禾投资管理合伙人刘盛宇8月26日对时代财经表示,“任何并购都存在风险,但是爱尔眼科本身产业能力较强,已经形成了品牌、人才以及平台优势等,所以爱尔眼科的产业整合成功概率比较高。”
事实上,为了降低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爱尔眼科在并购时已经构筑起“护城河”。
平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爱尔眼科通常选择通过并购基金收购、医院/门诊。医院/门诊,并购基金持股比例在81%-90.2%,上市公司持股比例在9.8%-19%(以10%为主)。在医院实现盈利以后,上市公司再将其并入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