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抗疫医生艾芬在爱尔眼科做完白内障手术后右眼近乎失明,这场医疗纠纷困扰着陶勇。
好友李润知道陶勇的个性,劝他不要发声,避免卷入不必要的舆论漩涡。但1月8日,“医生陶勇声援艾芬”还是上了热搜。
陶勇是被艾医生那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避免更多像我一样的情况再发生”而打动,“我愿意和她一起努力,增进公众对眼底疾病防治知识的了解,提升眼底疾病的检查力度,减少视网膜脱离患者,哪怕减少一个也好。”
“他一直说,做医生就该有侠义之心。这个做法很陶勇。”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李润说,他虽然阻止不了朋友,但理解他。
自一年前那场恶劣的暴力伤医事件之后,陶勇成了公众人物。随着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报道,他几乎代表了一种超乎想象的完美——28岁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35岁成主任医师,36岁当上教授和博导。这位天之骄子把医学当做信仰,却遭遇“农夫与蛇”的悲剧。从生死线上挣扎回来,他依然展示着正直、善良、勇敢和宽容。
一年后的他,在发生医院继续坐诊。但无论是他作为医生的曝光率,还是他的内心和生活,都在发生变化。
他上了脱口秀舞台,以云淡风轻的语气,调侃自己是“一位遭到自己病人袭击的眼科医生”。他以年度高光新闻人物的身份站上《新浪一年一讲》讲述心理变化,“如果有人走到我的身后,我会害怕,特别警觉,赶紧回头看。在电梯里,我都不愿意身后站着人。”他远离了手术台,曾经神经、肌腱、血管断裂的左手,依然处于失能状态,毛巾拧不干,扣子系不上,打领带和剪指甲都需要人帮忙。
他从不回避愤怒、遗憾和难过,但他能放下,并且能微笑着站在台前演说,“如果我们总是委屈、抱怨、吐槽,那我们的色彩就太灰暗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要甘于平淡,但不能甘于平凡的溃败。”
遭遇惨烈还能拥有赤子之心的陶勇,在媒体上展现得过于完美,难免让人质疑。知乎上就有人问,“如何看待《南方周末》称陶勇医生一天做86台手术?”医院的医生给出回答,“眼科手术5-7分钟做一个,八小时能做80个左右。现在你还会觉得86台很多吗?”
李润说,陶勇一直担心媒体把他过于神化了,“他就是一个医生,没有特殊性,他想还原自己真实的想法。”
由陶勇口述、李润执笔的文学随笔集《目光》,就是想呈现一种真实。
“它就像一把手术刀,一点点解剖了我的思想,将它们更系统更直接地呈现出来。”陶勇说,这本书相比媒体零散的报道更加完整,是他从医20年来的经历、沉思和感悟,也呈现着他的人生观与生死观。书里的陶勇不仅是承受飞来横祸的新闻当事人,更是一个直面中年危机的普通人,一个北漂了23年的医生,一个曾有过动摇、彷徨的人。
有豆瓣网友坦言,读《目光》时,会带着对陶勇完美人设的戒备心,“他身上少有的缺点(比如为了事业不修边幅)都是主流认可的优点,这让我很警惕。”但读完那些直白朴实的文字后才发现,一个人受了伤害却没有利用“弱者优势”博取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