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院吕红彬教授病理性近视 [复制链接]

1#

10月20~21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预防医学会眼视觉保健分会第三次学术会议上(点击这里查看会议完整版报道),医院眼科主任吕红彬教授作《病理性近视的发言》,图文并茂地分析了病理性造成的8种眼底改变。同时还接受了眼视光观察的独家专访。

吕红彬教授

医院眼科主任

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请看专访视频

?专访文字精华速读

吕红彬教授谈高度近视患者如何避免损害:

一般来说,造成近视的主要因素由两个:第一是环境因素,第二是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可能是后天的用眼卫生、用眼习惯不良、过度用眼造成的。

遗传因素,如果是父母双方或者是父母一方有高度近视,那么孩子出现高度近视这种可能性就比较大。

环境因素导致的近视,一般是单纯性近视,预防要从指导青少年注意饮食均衡、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不要过度用眼开始。

目前,大家认为可以有效控制近视发生发展的因素:一是户外运动,一般建议青少年最好每天坚持2小时以上户外运动;第二是低浓度的阿托品。

吕红彬教授谈对四川地区眼视光发展的寄语和希望:

目前近视人群数量非常庞大、近视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近视发生也呈低龄化趋势。

鉴于这种情况,我觉得近视早期的综合防控非常重要。建议各医疗机构的眼科与妇幼保健院和疾控中心等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近视患者建好档案,做到综合防控、早防早治,以减少近视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同时,她在会上作《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损害》的分享,分析了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可累及*斑、视网膜、玻璃体、脉络膜等,后果严重,预防为主。现整理出全文,分享给眼视光观察的读者们。

?演讲完整文字版

约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按屈光状态,近视可分为曲率性近视、调节性近视、屈光性近视、轴性近视4种。一般来说,近视可能会引起眼轴拉长,造成一系列眼底上的病理损害。

按性质,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单纯性近视是后天青少年期出现的,发育一般比较缓慢。

病理性近视又称为恶性近视或者变性近视,它与后天因素、遗传因素或者混合因素有关,一般发病比较早。

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病理性近视引起的与眼底相关的8种改变。

1.豹纹状眼底改变

这是病理性近视最常见的眼底表现,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色素相对比较少,透过视网膜可以看见脉络膜大血管以及血管间隙的色素区形成的形似豹皮的纹理,所以叫豹纹状眼底改变。

伴随眼轴延长的高度近视,大多数都伴随豹纹状眼底改变,常常同时合并有近视弧形斑或环形斑。

2.视盘倾斜

由于高度近视造成后巩膜向后扩张,大部分在视盘的一侧,绝大部分可能会向后移位。

一般在常规检眼镜下视盘形成的是椭圆形或者垂直椭圆形,而在这种病理性近视眼底上,它是一边高一边低的这种改变。

3.漆裂样纹

简称LC,它是病理性近视后极部比较常见的改变,主要是在*斑部或者后极部我们可以看见的*白色或白色条纹一样的改变。

一般来说,漆裂样纹是由于高度近视后巩膜拉长之后造成Bruch膜的变性破裂,造成它相应的缺损区域一般由纤维组织充填引起,在FFA、ICGA上面容易发现。

另外,常常会伴随*斑区出血,出血吸收后有些可能会再次伴发一个新的LC,病情反复发生。一般LC可能会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也可能不伴发。如果出血吸收后,新伴发的LC出现在*斑中心凹,那这个患者的预后就会比较差。

如果临床上我们发现*斑区出血,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是单纯的漆样裂纹还是合并有CNV或是两者同时具备。

病例1不伴CNV的LC*斑出血

20岁男性,因左眼视力差就诊,检查发现左眼近视改变,左眼*斑下方有线性的LC改变。

3年后突然左眼视力下降加剧伴视物变形,检查后发现左眼*斑区出血,3个月后*斑出血吸收后发现视力进一步下降,检查发现LC增加。

病例2不伴CNV的LC*斑出血

40岁男性,因为左眼视物模糊就诊,检查发现左眼*斑区出血,当时还没有LC存在,3个月后*斑出血吸收出现了LC,4年后病情加重,LC范围扩大,还伴有色素增生。

大家都知道*斑区新生血管见于多种原因,那么它与LC漆裂样纹到底有什么相关性?

一篇文献报道,观察66名病理性近视患者,最后观察的结果是:

复发性CNV常常伴随新发的一些LC;

漆裂样纹在近视性CNV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随着病情的发展,LC在逐渐增多。

4.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简称mCNV,目前病理性近视是全球引起CNV的第二位原因;而在年轻人中近视性的CNV却是第一位。

近视中有5%~10%的人会发生CNV,高度近视中有40.7%的人会出现,看这个数字就知道病理性近视引起CNV的明显增多,有58%~74%的人CNV可能会直接侵犯*斑中心凹,可造成近视患者视力严重丧失。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组织牵拉机制和血液动力学的机制。

前者可能是因为漆裂样纹和脉络膜视网膜进行性变薄、后巩膜葡萄肿造成的牵拉机制。

而后者主要是由于脉络膜血管随着后极部的扩张,血管的改变造成灌注延迟以及刚才说的视网膜脉络膜牵拉让它变薄。

mCNV分为两型:

没有突破RPE称为一型;

已经突破RPE进入了视网膜上皮,称为二型。

病理性近视的CNV一般来说主要表现为二型,它是刚才说的Bruch膜弹力层破裂造成CNV长入内层视网膜。

病例:

54岁女性,右眼度近视,左眼多度,矫正视力0.5。

右眼CNV已经突破了RPE进入了神经上皮层,但她的CNV基底比较窄,显得比较尖,在超广角的造影模式下,看到的是高荧光改变。

关于mCNV鉴别诊断:

第1个最多见为老年*斑变性(AMD)和病理性近视性的CNV。一般来说,AMD神经上皮层会水肿,相对增厚一些;病理性近视CNV神经上皮层相对来说改变较少。

小结

老年*斑变性的CNV,一般来说,一型二型都可能会同时伴随,因为它的基底常常会伴有1PD,多位于*斑中心凹旁或者*斑中心凹下,一般多伴随的是神经上皮层的渗漏或水肿。

最后往往会出现神经上皮脱离,最常见的是玻璃膜疣出现,所以它的特点是大而厚。

病理性近视的CNV,一般来说以二型为主,几率比较小,神经视网膜不伴有水肿,所以它的特点是小而薄。

第2个是眼底血管样条纹,如果是非眼底专业的眼科医生,可能对眼底血管样条纹不太清楚。它其实也是Bruch膜的一种疾病,但它主要是在胚胎发育期或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中胚叶成分的改变造成了一个变性所致。

这种血管样条纹一般是从视盘边缘开始,围绕视盘或者也可能会逐渐的向赤道部前发展,这种由于它伴随有Bruch膜的改变所以说也有可能会伴随它相应的一些新的血管,它的在造影上包括在眼底上的改变都是一致的。

第3个鉴别诊断就是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简称PCV,它主要表现为*斑区一个橘红色结节样的改变。

我们通过FFA或者ICG发现它可能表现为一个分支状的新生血管,在血管末端可能会膨大,也伴随有PED的改变。

mCNV的自然病程

初期主要是出血造成的光感受器损伤引起视力下降;

中期由于CNV的萎缩回退伴随有纤维增殖膜的出现,也就是常说的Fuchs斑出现;

晚期主要是退化的CNV周围引起视网膜萎缩,最后造成患者永久性视力下降,表现在*斑或者后极部或围在视盘周围大片视网膜脉络膜的萎缩斑。

5.近视性Fuchs斑

它是高度近视出血性的*斑病变中晚期出血吸收形成的纤维性血管瘢痕和色素上皮增殖。

6.病理性近视后涡静脉

正常情况下视网膜上有些视网膜比较薄,通过造影我们可以看到4~6条涡静脉用于收集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静脉血液。

但近视之后,尤其是病理性近视之后,在后极部围绕视盘周围或是萎缩区的*斑周围或是后巩膜葡萄肿的周围出现涡状静脉的病理性改变。

病理性近视后涡静脉出现位置在*斑萎缩区的周围、弧形斑和巩膜葡萄肿的旁边,正常情况下涡状静脉应该在赤道部后。

7.病理性近视*斑霹雳

所有的病理性近视做一个OCT检查就可以清楚地看见高度近视*斑区内层是否存在劈裂,目前还缺乏大量流行病学数据,病理性近视*斑霹裂发病年龄高峰期在50岁以后,发病率大概是14%~34%,后巩膜葡萄肿是它的一个高危因素。

近视性*斑劈裂的自然病程▼

发病机制主要是玻璃体*斑牵拉,一般来说病理性近视*斑劈裂的自然病程大部分都比较稳定,如果累及*斑中心凹可能会引起患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斑劈裂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起神经上皮层外层破裂,再加上玻璃体*斑牵拉的因素造成全层*斑裂孔。

8.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在普通人群里面发病率只有0.%~0.01%;而在近视人群中,度~度的近视视网膜脱离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4倍,超过度的近视视网膜脱离发病率增加10倍。如果超过度的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脱离发病率更高。

病理性近视如果引起视网膜脱离,一般来说这只眼睛大家都会非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