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言叔,出品:人言财经
爱尔眼科最近出事了。
截止到昨天收盘,爱尔眼科收报68.22元/股,收跌8.91%,市值跌破亿元人民币,较上一个交易日蒸发了亿元。
事情的起因是微博医疗圈的大V——
急诊向日葵艾芬,粉丝万,近期接受记者采访称,自己因在武汉爱尔眼科的不当治疗,导致右眼视网膜脱落,几乎等同失明。
这个艾芬还有一层身份——新冠病*吹哨人,和李文亮医生是同事,武汉出事的时候,一直都奋斗在一切,是名副其实的抗疫英雄。
抗疫医生被爱尔眼科治坏眼睛...在诸多因素下,引起了很多人对爱尔眼科治疗水平的质疑。
到底发生甚么事了?
先给大家简单的梳理下事情的经过:
在抗疫结束后,艾芬觉得自己的眼睛看东西有点模糊,于是找到不久前认识的爱尔眼科副院长王勇,请求他帮忙看看自己的眼睛。
看完眼睛后,副院长王勇给出一个结论,认为艾芬的眼睛是白内障,需要动手术才能解决。
在听信完副院长的建议后,艾芬交了2.4万元钱,完成了白内障手术。但问题就出在,在动完白内障手术后,艾芬的右眼出现视网膜脱落的情况,几乎失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检查过程中,副院长只检查艾芬的眼睛中部的阴影,并没有检查边缘的阴影,由于没有检查完全,但是出现手术学必要性的误判。
在事情发生后,爱尔眼科一共发了三封公告信,第一次公告信是说已经引起重视,已开启内部自查,第二次公告信是说已经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已经前往武汉调查,第三次公告信则是说调查结果显示,艾芬的右眼失明与爱尔眼科无关。
当然,从整个流程来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比较令言叔纳闷的是,艾芬自述称,爱尔眼科的人调查了三分钟就搞清楚事实真相了。
言叔引述一段艾芬女士接受采访的对话:
“在1月2号通电话的时候,我把这个事告诉了对方,问他知不知道,他说不知道,我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你调查个什么?”艾芬说,当时对方回复她,会立刻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对方竟然在3分钟之后又打来电话,说已经了解清楚,希望能够和她面谈。
“我当时一下就火了,他这是把我当傻子哄,医院工作的,做个什么调查只要3分钟?糊弄*呢?”艾芬认为,医院所谓的“调查”,其实就只是“走过场”,“是做给外界的老百姓看的,根本不是想好好解决问题。”
艾芬女士认为,爱尔眼科连医生都敢骗,不敢还有多少普通人被爱尔眼科骗了。
对于艾芬女士的投诉,爱尔眼科始终认为与自己无关,并且艾芬能配合引进专业第三方结构来鉴定。
当然,在没有真正的结果出来之前,言叔也无法判断到底谁才是被侵害权力的那一方。但作为财经媒体,言叔更愿意用财经知识来解构一下爱尔眼科。
机构抱团的爱尔眼科
年,爱尔眼科成为第一批在创业板上市的28家上市公司之一。上市至今,爱尔眼科的股价涨幅达到了30倍,是创业板名副其实的大牛股。
那么爱尔眼科是怎么崛起的?
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是机构抱团,二是资本并购。
根据通达信数据显示,截至年9月30日,爱尔眼科的人均持股金额为万,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构抱团股。
言叔再用直白的方式解释下爱尔眼科的运作模式。
打个比方,假设爱尔眼科手上8亿元流动资金,医院需要花费万,那么爱尔眼科就只能开设40家医院,而且在未来的几年内,还要自负盈亏。
怎么样才能快速的扩张呢?爱尔眼科的创始人陈邦想到一个妙招,联合基金成立一起并购,假设和一起凑了60亿元,那么就可以开设家医院,经过3~5年的经营,到时候把盈利的并入报表中,亏损的剔除去。
既保证了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又保证了公司业绩不会被利润拖累。就是靠着这一招,爱尔眼科实现了规模的迅速扩张。
数据显示,年至年,爱尔眼科医院数量超家,平均每年新增40家。而据爱尔眼科董秘此前在互动平台上的回复显示,截至年11月30日,爱尔眼科和并购基金旗下医院已经有家,门诊部家。
不断跑马圈地下,爱尔眼科的业绩增长迅速。年,其营收和归母公司净利润还分别为6.06亿元、0.92亿元,到年,分别增长到了19.85亿元、2.23亿元,至年,其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就已经分别达到了99.9亿元、13.79亿元;且年至年的11年间,其营收增速始终在20%以上,归母净利润增速更是除少数年份外,长期保持在30%以上。
看似“一路高歌”的狂奔速度背后,并非没有隐患。
频繁的并购虽然使得爱尔眼科业绩保持着连年平稳增长,却也带来了巨额的商誉减值。财报显示,截至年底,爱尔眼科累计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4.45亿元。
爱尔眼科还能买吗?
市值不断攀升的爱尔眼科,业绩也在水涨船高,其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5.46亿元,已经高于年全年同比增长36.67%的13.79亿元净利润。
数据显示,年第三季度,爱尔眼科实现营业收入44.02亿元,同比增长47.55%;实现扣非净利润10.02亿元,单季首次突破10亿大关,同比大增85.49%。
从财务数据和市值来看,爱尔眼科不仅在民营医疗上市公司中鹤立鸡群,医院处于边缘的眼科,成为了耀眼的赚钱业务。
那么爱尔眼科是怎么赚钱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吃到了人口红利,青少年的近视眼问题、老年人的白内障问题让中国眼科服务市场成为一块巨大的蛋糕,市场规模早已破千亿。
这一点从爱尔眼科的财报就能看出来,年半年报显示,爱尔眼科视光服务收入占比达到19.77%,仅次于占比为37%的屈光手术,而这两者的同期毛利率分别为46.68%和54.39%。爱尔眼科预计,其未来视光收入占比能达到30%以上。
在这一次艾芬事件中,艾芬认为,爱尔眼科是为了赚取更多的手续费,所以并没有细致的走完所有检查流程,导致最后出现了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事件对爱尔眼科的影响是极大的,很多人也想着现在是不是抄底爱尔眼科的时候。
那么问题来了:爱尔眼科未来还具备投资价值吗?
言叔认为,这次事件无疑给不停扩张的爱尔眼科敲响的警钟,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爱尔眼科下一步必须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否者等悲剧再一次发生的时候将会对爱尔眼科形成致命的打击。
但跳脱艾芬事件来看,这次事件并不会改变爱尔眼科的运作模式和商业模式,但对爱尔眼科的商誉和品牌度会造成较大影响,毕竟爱尔眼科之前因为“莆田系”的名头就没少受质疑,这次更是雪上加霜。
“实际上,爱尔眼科的发展和莆田系‘老*医’体系越来越像,专注在妇科、皮肤科、医院重视的科目上。”一位专业人士说道。
“爱尔眼科很像是‘莆田系’的翻版,除了知名度不如“莆田系”之外,其他基本如出一辙。”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也有此观点。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爱尔眼科深耕的领域确实有广阔市场,如果未来几年能够在行业内把声誉做起来,还是大有可为的。
某业内人士曾向言叔透露:“中国眼底治疗市场的规模预计可以到上亿元。“这是基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糖尿病的患者的潜在需求的增加,中国是潜在患者规模最大的国家,视网膜病变的潜在患者人口就在1亿左右。”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爱尔眼科处在一个前景非常广阔的赛道,只要不自己作死,把手上一手好牌打烂,从长远来看(比如3年以上)还是具备投资价值的。
?END?商务合作、转发
加言叔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