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大国医生守土有责
TUhjnbcbe - 2023/10/2 17:18:00

本报记者孟庆伟北京报道

他是一位追“光”人,从医近四十载,深耕在眼科特别是青光眼等眼病的临床诊疗一线,操刀过两万余台眼科手术;作为防盲专家,他几乎走遍全国,并在非洲、南亚等地开展防盲工作,让无数人重获光明。

他曾是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委书记、院长,但更重要的,他是一位始终奋战在一线的临床科学家,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医教研上;从“小医治病”到“大医治国”,在一次次的角色转变中,他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尤其是*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等诸多关键岗位上,为提升我国眼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还是大国改革的推动者,作为全国*协委员,多年来认真履职尽责,参*议*,大量关乎我国眼科事业发展的提案,被写进国家顶层设计。

他又像一位少年,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梦想,勇攀科技创新高峰,不断攻克医疗难点,尤其在青光眼诊治领域开创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乃至全球的第一,还将中国眼科学的技术和标准向全世界输出。他在医疗、科研、教学的路上全力以赴,他说,“这是一生都要持续做的事情”。

他就是首都医科医院(以下简称“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亚太眼科学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宁利教授。年,王宁利被世界青光眼学会联合会授予“杰出高级临床科学家研究贡献奖”。就在不久前,他再次入选“全球前名最有影响力眼科专家榜”。

首都医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王宁利教授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近日,王宁利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家把医疗和人民的健康紧紧绑在了一起,这就要求医疗模式一定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要把医疗模式转变为医学模式,即要包含防、控、治这几个层面。同时,要通过科研攻关促进整个大健康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花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健康促进效益。

在医疗领域,医院是整个医疗科技创新的源头。王宁利称,如果能做好医工结合、多学科结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那么医疗界就会迎来科技创新的春天。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应该为具有创新转化潜能的临床专家开放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

临床科研回归自然

《中国经营报》:*中央一直强调要加强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的十八大以来,你觉得科技界特别是医疗科技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宁利:近十年来,我觉得医疗科技界最大的变化,首先是临床科研工作回归自然。

相当长一段时间,科技界的发展有一种怪象:大家都讲发表了多少SCI论文、SCI论文的分值是多少,科学家见面常问的问题是“最近发文章了没有?发在什么期刊上?”。人才的标准就是用这些要素来评价,人才的标准变了,整个科研被异化,丧失了它真实的面貌。

所以,当时*中央提出“破四唯”,特别是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刚开始科技工作者对此并不能理解到位,说不讲文章讲什么?不讲成果讲什么?不讲课题讲什么?总书记的讲话引发了大家很多思考:科研的真正目的、目标是什么?科研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也在思考,我觉悟得不算很早,也不算很快,但是我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转变。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做了什么事?你是个眼科医生,你做的医疗工作和科研工作结合了吗?结合了以后解决了哪些重大关切、重要问题和难点突破?你的医疗水平、服务能力提高了吗?这是你要讲的事,讲的故事,这个讲完以后才能说,你的成果被同行认可的杂志发表了吗?获得了怎样的评价?全世界有多少同行在用你的技术,你的理论?

这就是科研工作回归自然了,而且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的。也有人说:王院长,你怎么改变得这么快?我认为这种改变不是说为了什么而改变,而是发自内心地觉得科研工作就应该是这样。

第二个变化就是医疗职称的评定回归自然。

现在我们国家对医疗职称评定的顶层设计做得非常好。临床医生就是要讲好临床故事,比如你要申报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能解决什么问题?应该解决什么问题?你达到这个水平了吗?你发表的文章和临床工作紧密相关吗?科研工作是否提高了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床难点的解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医生要讲好这些故事。现在我们临床职称这种评定都走的是这条路。

那么“破四唯”是否意味着临床医生不用写文章,不用搞科研了呢?我认为不是,作为临床技术职称评定,它有它自己内在的规律,医生面对的是病人,要有解决疾病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医医院、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医学中心还有更重要的责任,就是引领,所以这些机构的医院没解决的问题,要形成适宜技术把它推广下去,进而整体提升所在学科的发展。

作为“领头羊”医生,科研是一定要做的,职称评定可以不唯论文,但是你要成为另一类的人才——学科带头人,要成为学术界的领袖,要让同行都给你点赞,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临床职称评定所需要的能力必须要好,这个之外的科研引领能力还要具备。

这样的话,整个医疗科技界的临床专家、大医院的专家如何成长的问题就清晰了。

有的医生可能会说,我不想做临床科学家,也不想做学科带头人,我就想把我的手术做好,把病看好。但是你需要看别人不会看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别人能做的你要做得更精,别人做不了的你要能做好,医院的好医生应该有的标准。医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他们同样是人民需要的好医生。

所以,慢慢地,我感受到整个临床科研,医院里面的科研现在越来越回归自然了。

《中国经营报》:那么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还重要吗?

王宁利:也很重要。年年初,我们在《柳叶刀》的子刊《TheLancetPublicHealth》发表了一篇文章,用国际和中国的大数据分析了中国近30年(至年间)整体视觉损伤的发展趋势和引起这种高速视觉损伤发展的原因。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很快被新华社翻译成中文上报到决策层,后来这些研究又促进了我国《“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年)》对“一老一小”两个重点人群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大国医生守土有责